11/11/2008

尋根

從維基百科上有找到有關客家的相關資料: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或「次民族」,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中原說和土著說。

‧中原說認為現代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後代,與南方土著民族無關,是血統最為純正的漢族人。

‧土著說認為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古苗瑤民族混合以後產生「客家先民-古畬先民共同體」,在陸續南遷的漢族逐波疊加影響下,至宋朝後期定型,發展成為現代客家族群。現代客家人具有南方土著先民血統,具有明顯的南方人種特徵和南方土著語言文化特徵。

一般折衷的觀點認為,客家民系是於唐宋年間南遷漢族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經過與當地畲族、瑤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于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

它以漢人為主體,同時包合經融合有客化的畲瑤等少數民族。客家民系的主要文化特徵繼承古代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語言夾雜大量壯侗、苗瑤成份,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

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再來搜尋自己姓氏的由來:
鍾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現時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6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8%。鍾姓亦是中國客家族群的大姓。

鍾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商湯的子姓後裔。由於其始祖曾食采於一個叫作鍾離(今安徽臨淮關一帶)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鍾離」或「鍾」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複姓「鍾離」及單姓「鍾」,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鍾姓,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鍾氏,楚有鍾儀、鍾鍾,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接,單姓鍾氏,始居潁川長社。」 另外,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春秋時宋桓公之曾孫伯宗在晉國做官,逃奔楚國,於鍾離,後有鍾氏,鍾離氏。又,《姓氏急就篇》記載:楚漢之際,鍾離昧為項羽部將,其子接,居潁川長社,其後改氏鍾氏。(宗祠就是穎川)

潁川成為鍾氏之郡望則始自漢初,從漢代開始到以後的數百年間,潁川長社一直是鍾氏發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許多姓書都說鍾氏發源於潁川。

《湖南藍山鍾氏族譜》載,居住在湖南藍山一帶的鍾姓人,其祖先原是周朝負責鍾呂樂器的樂師。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負責鍾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鍾師。擔任鍾師的人多是與周王同姓的王族成員,其職位因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故世代相襲。春秋時,由於周朝的禮崩樂壞,鍾師之家失去了世代承傳的職位,出亡到諸侯國謀生。為標明自己原有的身分,他們從此也都以鍾為姓。

關於丘逢甲:

還有上次有聽大舅公說丘逢甲是他的祖先(舅公姓邱) ,似乎跟我也有些關係!而且也都是銅鑼鄉竹森村人,資料如下:

丘逢甲(1864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1912年2月25日逝世于廣東),本名丘秉淵,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是一位台灣詩人和教育家。他擅長詩文,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

1889年丘逢甲去北京考中進士,被任為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台灣,到台中衡文書院做主講,後又於在台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

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朝按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乙未戰爭剛起戰端,6月初丘逢甲逃往廣東。 (臺灣通史稱「景崧未戰而走,文武多逃,逢甲亦挾款以去,或言近十萬雲。」)

丘逢甲隨後在廣東任興民中學首任校長,中華民國建國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